Login

13928244600bandao-sports@wangaocn.com

  1. 半岛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张群祥:我国制造业质量问题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策略

作者:小编 日期:2024-04-20 12:24:12 点击数: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张群祥:我国制造业质量问题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策略世界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朱兰(J.M.Juran,1994)博士在美国质量管理学年会上曾预言:20世纪将以“生产率的世纪”载入史册;未来的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题。美国现代质量管理协会主席Harrington(1991)也指出:“现在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战争,而是一场商业战争,战争的主要武器就是产品质量”。我国刘源张院士(2012)鲜明指出“中国目前的管理问题有很多,资金的、物流的、央企增值盈利的、中小企业生存的、市场秩序的,不胜枚举,但是关系到群众利益和国家声誉的莫过于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而恰恰在这件事上仍任重道远”。显然,产品质量成为企业提升短期竞争力和长期生存所必需的战略要素。

  基于历史发展趋势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习主席在2014年5月河南考察时提出 “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讲话也指出“我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来”。随后,质量强国战略,质量强省战略(如品牌强省、标准强省、质量强省等)等政策出台、其目标是推动供给侧改革,推进企业提质增效,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资和精神需要。

  中国制造整体产量第一,22个大类中7个世界第一,整体质量竞争力13位。从现实看,大部分企业以加工组装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包括核心零部件),普遍采用低成本的竞争策略,生产标准化产品,追求规模与速度经济,外向型企业采用OEM贴牌生产模式,利润受控于人。虽然不乏高利润的企业和行业,但在人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成本大幅上扬的情况下,大部分行业平均税后净利低于5%,税后净利超过10%是优秀的企业和行业。武大质量院调查表明,2015年企业平均税后利润率为3.3%,1/4企业利润率为0,1/5的企业亏损。当前,我国制造业形势不容乐观,在高端市场上,德国、日本与美国制造等,凭借质量与品牌优势,占领高端市场;在低端市场上,大部分采取是价格战,还受到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的冲击。前有标兵,标兵渐远,后有追兵,追兵越来越近,如何避免低水平循环锁定,提质增效,迈向中高端是当下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国企业面临的历史挑战与机遇。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积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消费历史变迁是中产阶级的兴起。《经济学人》调查,2016年,我国家庭年收入8-30万元人民币的群体,即中产阶级有2.25亿人。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7亿中产阶级,接近欧洲人口总和,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这是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应对贸易战的王牌。总体上看,我国消费结构是金字塔结构,塔尖是富豪阶层,消费特点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塔中是庞大的中产阶级,虽有高房价的压力导致中产阶级的焦虑,但其消费特点是追求高性价比(轻奢),首先质量不能差,价格不能太高,愿意为品质消费买单,消费过程比较理性(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注重口碑营销与社群引领,不信广告,相信隔壁老王的推荐(朋友圈)。当需求不能满足时,各种海外代购蓬勃兴起,特别是关系下一代安全的产品如药品、奶粉、化妆品、食品等,数据统计表明2017年我国居民境外购物消费达2000亿美元之巨,中高端消费需求旺盛表露无遗。最后,在塔底是低收入阶层,只求价格,不求品质,特别是广大农村消费市场,这是很多家庭手工作坊企业还能生存的原因。总体上,我国消费结构历史变迁特别是中产阶级兴起,为供给侧改革——企业品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系统观点来看,企业质量保障是个系统过程,包括设计质量控制、制造质量控制与服务质量控制,构成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保障模式。从趋势看,设计质量与服务质量控制将成为未来企业质量提升关注的主要方向。

  从设计端来看,设计质量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理论上对设计质量控制的理论与方法还不丰富。在实践上,当前企业的工业设计水平仍比较低下。在品质消费兴起背景下,除物理质量(一致性、安全性、可靠性等)外,还需要推进质量创新,综合考虑工艺设计质量,展示精致、美学与体验质量特性半岛·体育官网

  人:人是一切质量活动的基础,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从企业实践来看,人的问题分为以下三类:1)意识问题,即顶层设计问题,企业家是采用成本竞争(跑量)模式还是差异化竞争策略(质量模式),企业家的顶层定位决定了企业的质量发展战略路径。在成本竞争战略定位条件下,由于质量是有成本的,产品质量保障难以落地。2)能力问题。即使企业家重视质量,但不少企业中、低层员工的能力难以支撑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企业的质量管理仍处于泰勒的科学管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SPC)仍有不少企业没有导入,全面质量管理难以企及,质量理论与方法培训仍任重道远。3)激励机制问题,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非常重要,国外专家曾经提及中国质量低下万恶之源在于“计件制”。目前,绝大部分企业一线员工激励与考核方式都是计件制,但计件制本身可能带来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问题。如果采用计时制,可能又带来磨洋工问题,特别是我国产品质量大多定位中低端,如果效率上没有优势,则更缺乏竞争力。另外,东京大学著名专家藤本隆宏教授跟笔者交流提出一个问题,他提及中日两国质量差异源于对待员工理念不同,日本非常注重员工的培养,采用多能工培养模式,各个岗位轮换,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中国更注重设备投入。藤本教授道出我国企业的客观现实,但在当前企业一线员工高流失率背景下,除核心员工外企业不愿意投入精力与成本推进多能工培养。因此,用设备保障质量必然成为当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机:人是靠不住的,特别是一线员工长时间重复操作出差错是大概率事件。在招工越发艰难(年轻人不愿意干,老年人干不动)的用工背景,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先半自动化,再全自动化,用设备、工艺保障质量成为一线员工高流失率背景下保障质量最重要的方法。另外,把工作细化分解到1-2个动作要素,短期培训即可上岗,也是最大化降低人为因素影响的方法。此外,通过工装夹具创新与防呆设计也是员工高流失背景下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向。随着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着眼未来,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在线质量控制系统是重中之重,可颠覆既往的统计质量控制理论,采用全数质量检测。未来的生产机器是智能的(如故障、精度等自动报警)、检验也是全数在线检验,以控制各个生产环节的质量,最终保障成品质量。目前,不少企业正积极布局,如外观检测采用机器视觉在线全检等。

  料:原材料是保障下游产品质量的第一环节。现有企业大部分采购采用的是分蛋糕模式,特别是在主要原材料不断上涨背景下,如何保障原材料质量并控制成本成为当前企业头等大事。统一集中采购,与供应商战略合作,共同努力降低成本以做大蛋糕模式是未来保证原材料质量与成本的主要方法。

  法:“法”包括前文提及的源头质量控制的设计方法,也包括加工过程的工艺质量控制方法。企业调查发现,尽管设备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原材料也采购国外高端材料,但最终成品质量仍存在差距,主要差距源于工艺质量控制方法,这涉及长期生产经验总结,主要是隐性知识的积累,这是我国企业难以弯道超车的最大障碍所在,需要不断试错、总结、提升与改进。

  环:“环”既包括加工的物理环境,主要是温度、湿度、气压等。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竞争生态环境问题。在某些行业,特别是特权采购行业,存在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于制度不合理(如最低价格中标制度等)或关系存在,高质量产品被低质量产品驱逐出市场。另外,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技术门槛不高的行业,普遍采用成本竞争的商业模式,导致假冒伪劣频发,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政府需要构建公平的营商环境,打击假冒伪劣,守住底线。同时,要强化行业协会监督与企业自律、联合政府(如经信部门)将恶意低价竞争企业纳入失信名单,以构建良性的竞争环境。

  我国消费结构历史变迁为制造企业提质增效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是当下企业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这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包括企业(承担质量主体责任)、政府(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底线执法等)、消费者(为质量提供货币选票)、高等院校(提供基础技术与服务等)、服务机构(包括检验、检测、计量等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信号)、媒体(质量监督、宣传等)、专业人士(提供质量培训与辅导等)等共同努力,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历史贡献。


随便看看